在精神灵魂上结合了意大利式喜剧和老上海喜剧电影的气质,沪语方言和小资气息看起来是一口气,而且是流动的。这得益于剧本将重点放在了人物身上,研究他/她们的个性和关系网——以老白为中心,由他的表象发散到周围女性隐秘的内心,如何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看他/她们的互动,看男女之间对“甜蜜的生活”&“爱情神话”有多大的差异。创作者知道如何轻盈、流畅地呈现这种无形的差异,沪语对白的灵气和知识分子式口吻当然也帮了大忙。btw:我喜欢创作者对费里尼电影的真诚敬意,光明正大地希望被大家看到自己的“致敬”,而非藏着掖着的欲盖弥彰。
迷住了戏里戏外的所有人。
明白导演想举重若轻,却没感受到那份举重若轻,总感觉劲没到位。
老白比徐峥本人可爱多了,不只是有闲有钱,还做事熨贴懂生活情趣:做饭时会在桌上插把花,把孩子弄脏的裙子画上画,特地买了你喜欢的话剧原著送给你,临走前还帮你坏了的鞋拿去修,即使长这样也有魅力。倪虹洁小野猫嗲又灵
就俩字——无聊,一通流水账,这种肥皂剧情适合拍成电视剧,更何况早有《欢乐颂》的案例在前,一股中年男子还在意淫小资情调大谈特谈爱情观的油腻感扑面而来,我不相信上海土著的日常就是这般市井画像的拼贴,一切都来得太轻佻了。唯一噱头便是全片上海话对白,除了增加江浙沪观众的亲切感并没能传达出更深层的价值导向,满满的人到中年的阶层俯视感,矫揉造作地聊哲学加上无节制地堆砌网络段子烂俗到没谱。最后对着本尊的《爱情神话》揶揄一番,摆出一副膜拜大师却又亵渎经典的自大妄为之态,堂而皇之地搬出索菲亚罗兰装作要圆这个“神话”的真假,恰恰是向欧洲精英阶层彻底的低头。
这么好的电影,排片居然这么少,是因为上海话的原因?对于上海这个地方或者上海人本来挺无感的,结果片子一看,对这个城市甚至城市里的人一下子都有了立体的印象。与近年来并不少的女性群像电视剧不同的是,剧里的每个女人,除了有个性,有魅力,最难得的,是真实。三个女人每一个都达到了演员与角色的神奇统一,似乎那就是她们,美丽,诱人,但背后却有小虚荣,小任性,小心酸,可奇怪的是,不但不难看,反而更加的可爱。就像徐峥在电影中所说“我代表中国男导演向你们道歉”,确实,国内的导演们,真的该好好学学,如何发现中年女性的美与魅力,别再让这些可爱又鲜活的美人无戏可演了。
审美和文本都太牛了…整个片子让人足够快乐,但又快乐得恰到好处而能够留出空隙来啧啧称奇
Reality is not a Fellini film,但电影里甚至有人跟你聊费里尼
很明显是制片人主导的影片,不这样码盘的话真的出不来。段子电影,没有属于电影的时刻,画廊里那场戏,算是舞台剧调度。情节点、亮点都零零碎碎,本身故事过于简单,强行对调男女,拼命讨好女性,甚至不比爱情呼叫转移和非诚勿扰有韵味和深度,是拿上海话的幽默做的补充。结尾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挺尴尬,这还是舞台剧式的,不是电影的方式。好的地方是表演上基本都找得到真实生活的支点,哪怕是年轻演员,做到了取用其特点,相当于画画用对了颜色,养眼就好,技法就不谈了。说周野芒倪虹洁演技好,还是在于角色戏剧张力足,便于施展,从这里也更能看得出用对了人的重要性。整体来说,可能是我对它期待太高,近期最想走进影院看的片,看完又要被劝退一阵。
野猫知道哪家的剩菜香,吃完就走;
上海小资情调的中年生活,全程聊天,没有完整商业化故事设计。
俏皮,呵呵呵。可女主角李小姐变成了配角,成了工具人,变得莫名其妙起来。
7/10,分些些虚高了。
不知所云
下坡路逃得匆忙,会崴坏高跟鞋;
设计感过重 靠台词和语言来表达观念 令人失望
深得伍迪·艾伦、鲍姆巴赫和王小波的魂,看完就想立刻二刷。用一个饭局切开了市井烟火里人情世故和男女情感的剖面图景,看似在讲中年人的爱情,实则已经上升到全人类的爱情,三个男性和三个女性互为对仗,而市井里的爱情神话又和费里尼的爱情神话形成对仗。老乌讲完故事,徐峥兴致勃勃的说这世上哪有什么爱情神话,都是编的故事罢了,但相信的人都流泪了,当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投向观众的时候,我落泪了,现实不是费里尼的电影。个人2021华语年度第二。
生机盎然 趣味不穷 红拂夜奔。倪虹洁太可爱了,好爱她。接受男导演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对女性的鞠躬道歉。
那一年,老乌去了资本主义的巴黎,经历了如真似假的爱情神话,坦白后被他的娜塔莎辱骂为xxxx的叛徒又被暴打……大概两年后的今天吧,娜塔莎的祖国坍塌,大概三十年后吧,惊闻贵人噩耗的老乌回述着他的爱情,别人听着他的神话
和老炮儿形成很有趣的对照,男导演不仅不懂女人,也不懂有魅力的男人什么样。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