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隐忍最后一击确实也击中了我完美的“弑父”。
总体是高级的,细节上有点故弄玄虚。邓斯特和肥版戴萌冰血暴之后又演了一回夫妻,简直了。
州长夫妇和父母的压迫感更多的是衬托本尼的存在吧?我不太觉得那是另一种权利或者力量带来的压迫。
新西兰拍的电影是不是就没有外景不好看的 文火慢炖的剧情配合恰到好处的bgm 最后再给你致命一刀 导演这功力不服不行
好一出「犬山少年杀人事件」!初看昏昏欲睡,二刷脊背发凉。这个故事很有必要从彼得的视角重看一遍。影片在叙述上有个“陷阱”,简·坎皮恩塑造了菲尔这个妄自尊大、强横粗暴的男性形象,并让萝丝和彼得处在他的窥视与凌辱中,直到最后一刻彼得才峥嵘尽显。笼罩全片的凝视被打破,所谓的阳刚之力被瓦解。所有信息都隐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简·坎皮恩已有大师风范。
极具压抑克制的叙事下,隐藏着强烈的戏剧张力,导演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把一个欲说还休、暗流汹涌的故事讲的余味无穷,至少三场戏拍的十分诱惑暧昧。视听出彩外人物塑造最为深刻,外表强势内心简单的菲儿一生都在追求雄性与爱,却恰恰被外表柔弱内心果敢的彼得正中要害。
7.4 在我看来,全片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是弟弟叫哥哥上桌吃饭前先洗漱洗漱,拾掇拾掇自己。完美诠释了电影的复杂气质!你说他这话说得直白吗?可他的确先扭扭捏捏、支支吾吾、大作铺垫、废话连篇了。你说他含蓄吗?你丫还不如他妈的开门见山呢。
人物细节刻画牛逼,虽然谈不上有什么剧情,但这几个人物却个个鲜活,简坎皮恩作为导演的确厉害啊。不过个人并没有很喜欢这整个电影,慢刀子刻人,也钻脑仁,还做不到好好享受,有点闹心。
每场戏都挺好看的,但有点发散了,明明几个配角没必要这么多银幕时间,后半段两个男人的深入互动才是重点,但这点又太直白了,体现在更依赖事件了,更好的是一直收着,但似乎也没啥更好办法。
在女性视觉下男性的权力!!!
对bc无感,但是这个把自己溺死在幻想与绝望之间的角色演得不错,简坎皮恩不愧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而且最后那明显是自杀啊,耶鲁毕业高材生隐藏这么多年,居然看不出来死小孩的小心机?只不过对这个世界绝望并且想死在对过去的追忆里而已。
蒙大拿的山来不及断 看完之后只觉得后脊发凉 与《圣母》同样是21年的大师出手 不同凡响 简坎皮恩镜头下的爱情 在对峙 在骚动 在一方与另一方此消彼长的变化 《钢琴课》里由于女主的哑女身份 情感表达趋向压抑和一瞬的决堤释放 28年后 导演将情感表现的更加阴恻 尤其是前期的新婚一章 在描绘人性幽暗的方面 简坎皮恩早已跳出戏剧性与情节的抓马 她更感兴趣的是在一个固定场域中摆弄每名角色的心思 皮绳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征 它是皮肉的缠绕 也有着宗教自惩式的隐喻 这集中体现了菲尔矛盾的性格与无出路的情感 谁是胆小的兔子 谁又是被阉割的牛 能够说着温声细语将兔子杀死的男孩 温柔而残忍 如情人般的母子 如偷情式的婚姻 简坎皮恩也不会宣言式的将母亲进驻男权家庭这些符号倒给观众 你得在她的镜头里寻找 寻找那些隐隐的不和谐 而这些正反映着某种真实
前半段剧情慢,很难跟着导演设计的情绪走,也没看出同性标签在哪里。剧情推进后渐渐真相浮出水面(推进剧情的原声带很棒),Phil那些手指戳花,BH丝巾洗澡,少年交互吸烟的桥段让人才回过神来。少年的铺垫很多,他一开始就擅长布置陷阱,杀掉动物的时候也毫不眨眼。当他告诉Phil说死去的父亲担心他太strong时,还遭到了无情嘲笑。可能父亲早就看破,弱也并不是指柔,强也不是世俗的男子气概吧。
大家对于大导的技法精致但毫无波澜之作是不是只剩“克制”可夸了?
怎么回事,导演是不是还没从剧的创作状态出来…?平淡到睡着。过于平淡让绿木的配乐也显得很奇怪。
女导演拍摄男性题材果然与常规的叙事习惯有所出入。这部与《圣母》有异曲同工的魔力,不同观众会对主人公和他的侄子看法相左。这两个人物承载着矛盾复杂的性别意识,主人公是外表粗犷却内心柔软的同性恋,侄子则是外表阴柔却内心阴险的异性恋。最终由侄子击败代表父权的主人公,相当讽刺,不止是对父权制度的一记耳光,也无情地讥讽了大男子主义。这种刻板观念统治着整个社会政治结构,既压迫了女性也束缚了男同性恋,被压抑的同性性向与恐同意识往往是相通的。
镜头直接诉说了一切,这也许才是电影的真谛。被看见和看不见的躲避又追逐,眼神里的刀子,背影里的快意,就像真相总是扑朔,危险多是暗夜潜入。
最佳导演奖…fucking unbelievable
看到对彼得解剖兔子的细节就知道这两个人物应该是形成了内-外的对照组,结尾也果然如此。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确实还是其工整性,镜头、音乐、内在紧绷的情绪与节奏,非常抓人
总体是高级的,细节上有点故弄玄虚。邓斯特和肥版戴萌冰血暴之后又演了一回夫妻,简直了。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