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起初是被动的选择,但慢慢地,她离不开这样的生活了。篝火旁,人们诉说自己的故事,天亮后,就此别过。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个人很不喜欢致郁系、尤其是虚伪的致郁系,情绪性地减一颗星。
厌倦了社交应酬,一度想辞职休息。可如今这个社会我辞职了又能去干嘛?开滴滴?打零工?我的社交圈子会对我产生鄙视吗?要对我的父母保密吗?离开城市小孩的教育怎么办?问题太多,没法细想,只能继续这段不喜欢的工作,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城市里停车费很贵。
Happy New Year,优点:叙事不啰嗦,节奏稳,不拖沓,慢悠悠的透露出一股寂寥,表达很细腻,真诚,完成度极高。缺点:钢琴的配乐有点点影响沉浸感以至于有一股伤感MV的味道。结合美国现实背景,奥斯卡肯定有所斩获!可以期待下最佳导演。
虽然也是意料之中,巴特,就这?就这?也就最后半小时感觉稍上了点儿劲儿。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点后期李安那味儿,但只有形没有魂 -- 就理论上也是平等的凝视,理论上也挺细腻,但真的缺力量和说服力。而且李安其实在柔和的初印象里其实非常尖锐,而赵婷所有的拳脚都是虚的,一点力气都没有。可以argue是禅意,但我觉得文本内的东西太沉重了,这样掠过太不应该。值得称赞的是里面用的素人演自己,真的挺舒服的。值得骂一句的是音乐。太jb满了。土的要死。想听听公路上的噪音,一次没听到过,疯了。
看得好绝望,一个人、一帮人跟整个社会的抗争。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80、90年代出生的人,是00、10年代出生的人的整整两倍,想要依赖社保基本是行不通的……
原来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认识仅仅是面目模糊的“科恩嫂”,《奥利芙·基特里奇》《三块广告牌》和这部之后,她已经飙升为我喜欢的演员榜单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喜欢她身上那种tough,坚硬,强大,温柔和善意仅仅从眼神和不经意的小动作中流露。第一次看赵婷的作品,太惊喜了,能从这位八零后导演身上隐隐看出一个李安。
游牧心灵对家是如何认识的,它仅仅需要占据心灵的空间吗?穿梭,零工,告别。几段配乐非常精致,好听,感动,但也消解了一些纪录片式的力量。剧情片中的纪录片语言,也是一定程度的突破。
当主角踏上孤独却又不乏动人情感的旅途时,我们得以看到这部真诚、美丽又充满诗意的杰作。视听、剧本和表演都是顶级,赵婷又一次超出了我的期待。
一直在想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电影可以得金球奖,对精心制作的剧本、剪辑、配乐……都是侮辱
北美票房:370万
影帝演出,但是太精致了,完全是apple产品demo
精英式的幻想 精英式的傲慢 精英式的无病呻吟
虽然周围人都抱以不屑,但我认为是不错的。摒弃戏剧性,大量呈现状态,国外是认可这种路线的,然而国内只认戏剧性,总在找冲突找人物关系找动作,对电影的理解未免有点太呆板狭隘了。
游牧民从不说再见,只说我们路上见。我们不是无家可归,只是无房可归。
无依之地无依之地无依之地无依之地
挺有味道,但如果你让我再看一遍...有些片段可以。石油小镇、重工业区,“产业升级”下也有人为规划的失策代价。视听语言很美国,而音乐特别华语流行歌,感觉套上《火柴天堂》就可以唱起来。“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我恨不得立刻狂奔到路上,三合老神。妹妹幽怨地说“我知道我们不如你在路上遇到的人有趣”。同住屋檐下和孤身独行都可能是“不得不”。一块顽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顺势滚了那么一遭
他们说我一路惊喜,却不知同行者都说着一样的话,纹着一样的身,干着一样枯燥的工作;他们说我抛下一切,我却常看着老照片哽咽;他们说我不念过往,我却摘不下手上的戒指,忘不掉婚礼上的念白。
见过草原的辽阔,见过海浪的澎湃,见过冰雪的纷飞,见过峡谷的苍凉,比起这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灵与肉,人和人的羁绊又算得了什么呢?就算是不得不上路的,就算是背负着痛与悲的,也自有属于当代吉普赛人的孤傲与浪漫。赵婷作为“外来者”,切入视角与视听语言都是超越了族群的,她更像是一个同行者,用镜头代替眼睛,观察这群边缘人的世界。打动你的不是因为这是美国故事,而是如芬恩这样真实、孤独又凌冽的人。
她像一个随波的纸箱,在环形的时间里逐流。影片大半情绪建立在女主弗朗西斯的演技上,她在《三块广告牌》之后又一次惊艳到了我。我个人感觉导演应该很喜欢李沧东,清晨,傍晚,紫色的云霞,低饱和得画面从头至尾压抑着情绪,营造了一种诗意。但这不是科恩兄弟那种失败者的醉乡民谣,而是选择游离在城市边缘,自我治愈的游牧者之歌。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